查看原文
其他

原研药还是仿制药

2017-01-26 Chris Tang 医律专利

话说上回医律君说到原研药的专利悬崖对国内制药企业是个机会,也是个挑战。面对专利悬崖,原研药厂家自然不会坐以待毙,将市场拱手让人,仿制药依然任重道远,可以说原研药和仿制药的市场PK,鹿死谁手,尚未可知。

 

先上个原研药和首仿药的市场数据:

来源:中康数据CMH

 

这是2013年的数据,从表中可以看出,在肿瘤治疗领域,首仿药的表现尚可,市场份额达到甚至超过了原研药,而在其他治疗领域包括高血压、高血脂、抗血栓、糖尿病、抗抑郁、哮喘等的表现则大相径庭,市场表现难以尽如人意,远不如原研药。

 

2014年,还有一个著名的原研药专利到期遭遇专利悬崖,然而当年销售额却继续逆势上涨,激增47%,表现简直跟该药的名字一样坚挺,这就是著名的“伟哥”。伟哥是江湖名称,学名是辉瑞公司生产的“万艾可”,活性成分是枸橼酸西地那非,销售价格在一百多块钱一粒,比国产仿制品贵几倍。至于万艾可跟国产仿制药效果相比如何,自然是谁用谁知道。

 

这是为什么呢?

对于中国药企的仿制药产品市场表现不佳的原因,现有的分析主要集中在产品质量和市场营销方面。

 

国内企业的首仿上市后,卖点往往就是一招鲜:我的产品质量不逊于原研,但是价格低得多。尚且不论质量是否真能达到原研水平,仅这样的卖点在国内的医药消费环境场景中确实缺乏吸引力。在国内市场,医生是药品消费决策的主体,针对广大医保患者,疗效才是其核心诉求,价格的敏感度则不那么明显。仿制药如果只能大打价格优势牌,对真正消费决策者的吸引力十分有限。医律君认为,如果仿制药的产品质量不逊于原研,但是价格低得多,智商正常的消费者当然选择价格低的产品了。如果价格低还不选,基本主要还是效果不佳的原因。

 

不看广告看疗效啊!

为什么国产仿制药的患者体验往往不如原研药呢?医律君另辟蹊径,从专利和技术的角度切入给小伙伴进行分析。

 

回到本文开头的表格,仔细观察上面的数据,肿瘤治疗领域的原研和仿制药物,主要是注射用药,而其他领域多为片剂、胶囊、吸入剂等

 

医律君认为,剂型的不同是导致仿制药与原研药的效果不同的重要原因。

 

原研药的核心专利公开的仅是该药的活性化合物。对于注射剂来说,活性成分通常通过注射到静脉中,直接起效。注射剂中的辅料往往对于活性成分的作用时间没有显著影响,因此注射剂在知道活性成分后,易于仿制。制约步骤主要在于活性成分的制备,是否能够达到必要的纯度。

 

而对于片剂、胶囊、肠溶片、吸入剂等则复杂的多。除了活性成分,还有剂型、晶型、辅料等很多关卡需要破解。例如,同样的活性成分,原研药做成的片剂或者胶囊能够在肠道的特定部位释放吸收,并且持续保持有效浓度,而普通仿制药则即使采用了相同的活性成分,也无法做到相同的生物利用度,效果自然容易大打折扣。

 

剂型或晶型专利是原研药在进行专利布局时的重要一环。即使在核心化合物专利到期之后,由于后续剂型或晶型专利的保护,仿制药厂家也难以迅速跟进,这样无形中就延长了原研药的专利保护。更有甚者,有些厂家干脆就把特殊的制药工艺作为商业秘密而密不外宣。

 

不得不说,以前国内的厂家对于剂型相关的制药工艺的重视程度还是不够,以为知道活性成分就可以轻易仿制了,于是跳了很多坑。近几年,趋势有所改观,据业内消息,对于制剂总监的招聘时已出现百万年薪的职位。说到这里,医律君不由得想对药学系的小伙伴们说一声,你们准备好了吗?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